行业资讯

新产品导入(NPI)流程:让第一批板子就接近量产品质

做硬件的朋友最怕“惊喜”——样品在实验室跑得欢,一到批量就掉链子。其实,80%的坑在NPI阶段就能填平。1943科技把我们在SMT贴片厂里摸爬滚打十年总结出的NPI流程拆开揉碎,讲清楚每一步到底在防什么、测什么、留什么。只要照着做,哪怕第一次跑量产,直通率也能稳在95%以上。


1. 资料预审:别让图纸带着问号进车间

客户把BOM、Gerber、坐标、装配图一股脑丢过来时,我们第一件事不是上机,而是“挑刺”:

  • BOM与Gerber版本对得上吗? 一个0402电阻在BOM里叫“10K”,在丝印层写“1002”,贴片机就会报警。
  • 极性器件的标识够清楚吗? 钽电容、二极管、铝电解,丝印反了现场很难发现。
  • 测试点布局合理吗? ICT针床需要2.5mm以上直径,太靠边会顶到夹具。
    预审阶段把问题清单丢回客户,改一轮图纸比改一轮钢网便宜十倍。

2. 工艺评审:把DFM问题消灭在Excel里

工程师拿着图纸开“挑错会”,核心看三点:

  • 焊盘设计——QFN的接地焊盘有没有开透气孔?0.4mm pitch的IC有没有加偷锡焊盘?
  • 拼板方式——V-CUT会不会切到天线?邮票孔会不会留毛刺?
  • 特殊工艺——BGA需不需要X-ray?通孔回流焊的元件脚长够不够吃锡?
    所有结论写进《工艺评审报告》,客户签字后才开钢网。这一步省掉,后面可能就是“飞线+割板”的灾难。

通讯物联SMT贴片


3. 物料齐套:让替代料一次到位

BOM里写“或同等物料”是最危险的词。我们会做两件事:

  • 替代料验证——把客户选的二三类物料拉进实验室,测锡膏润湿性、回流后推力、ICT探针接触电阻。
  • 湿敏等级管理——MSL3以上的芯片拆真空袋就倒计时,车间用氮气柜+湿度卡双重保险。
    物料齐套表每天更新,缺一颗料都不开线,避免“等料两小时,贴片五分钟”。

4. 首件验证:不是打一颗板子那么简单

首件我们坚持“全检+全测”:

  • AOI扫焊点形状,连锡、少锡、立碑当场报警;
  • X-ray看BGA气泡,空洞率超过25%直接返修;
  • FCT跑一遍客户给的测试程序,确认MCU能烧录、传感器能校准。
    首件报告贴在产线最显眼的位置,工人换料、调机都要对表操作。

通讯物联SMT贴片加工


5. 小批量试产:用数据喂饱工艺窗口

第一次跑100~200片,核心是做DOE(实验设计):

  • 回流焊温度曲线——测炉温从230℃到250℃,看焊点光亮度和芯片翘曲度;
  • 锡膏印刷厚度——从0.10mm到0.15mm,统计短路率;
  • 贴片压力——0201电容从1.0N到1.5N,算偏移量。
    所有数据录进SPC系统,自动生成CPK值。CPK<1.33的参数,工程师现场调机。

6. 失效分析:把问题留在这个阶段

试产板全部老化8小时,再跑高低温循环(-20℃~70℃)。

  • 功能失效——用示波器抓I2C波形,看有没有毛刺;
  • 焊点开裂——红墨水试验剖开BGA,数裂纹长度;
  • 虚焊假焊——每片板子过AOI后,人工再显微镜抽检20%。
    所有失效模式写进8D报告,客户、工艺、质量三方签字才算关闭。

智能交通PCBA贴片加工


7. 量产导入:把NPI的经验固化成Checklist

试产总结会输出《量产导入包》:

  • 钢网开口优化图(0201电容改成“home plate”开口防锡珠);
  • 炉温曲线标准卡(贴在回流焊机台,工人每2小时点检);
  • 维修指引(BGA返修用几号风嘴、多少度、多久预热)。
    下一批订单直接调用这套参数,首件时间从2小时压缩到30分钟。

写在最后

NPI不是走流程,而是把风险提前量化。那些量产阶段才暴露的问题,90%都能在以上7步里掐灭。做PCBA代工,最怕的不是客户要求高,而是客户没要求——把标准写清楚,按标准干活,第一批板子就能让所有人安心睡个好觉。